3月18日晚,黄圃镇“格林尚坊花园”小区内灯火璀璨,新投资方中山市新德利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设宴邀请业主,通报项目复工进展。这场迟来十年的“团圆宴”,见证了中山法院通过府院联动、创新“带资复建+以物抵债”模式,助力烂尾楼重获新生的司法实践成果。近日,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(以下简称中山中院)收到黄圃镇党委政府送来的锦旗,感谢法官们“竭尽全力保交房,为民排忧勇担当”。
■十年困局:从“明星楼盘”到资不抵债
2013年7月开盘的“格林尚坊花园”位于黄圃镇新柳中路,曾是当地备受瞩目的房地产项目。原规划建设21幢楼宇,总户数数百户,其中高层楼房382套,联排别墅82套,商铺33卡。项目开盘之初销售火爆,吸引了大量购房者。然而好景不长,2014年7月,因开发商中山盛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、债务纠纷等诸多问题,楼盘基本处于停工状态,一度陷入“烂尾”困局。
停工时,项目仅1幢、2幢高层洋房120套房屋达到入住标准但未验收,其余262套房屋、82套别墅均未完工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2021年8月中山中院受理破产重整时发现,盛地公司银行存款合计仅近百元,且该项目绝大部分房屋均已办理网签备案,资产十分有限。同时,有约300多家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合计高达10亿余元,盛地公司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困境。
■司法破题:府院联动探索创新模式
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中山中院裁定受理盛地公司破产重整案,并指定深圳诚信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、北京市君合(深圳)律师事务所共同担任管理人。但在破产重整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:资产有限、债务庞大、债权人众多且利益诉求各异。
“保交楼就是保民生,项目晚一天复工,老百姓入住新房的日子就晚一天。”中山中院法官李世寅如是说。经过充分调研,法院决定跳出“破产重组”常规思维,探索“带资复建+以物抵债”的新路径,启动府院联动机制。通过这一机制,中山中院与黄圃镇党委政府厘清权责关系,反复磋商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,最终探索出的模式兼顾了多方利益,得到债权人和投资人的认可。
2024年1月11日,经过多方努力,债权人会议以“双过半”通过了格林尚坊花园复工复建方案。2月3日,新到位的开发商与复工复建工程投资人签订投资协议。黄圃镇党委、镇政府、破产管理人多次登门拜访不同意向投资者,历经40多场研讨会专题研究复建方案,最终确定由新德利公司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复建。
■复工建设:多方协作确保工程进度
2024年3月15日,项目正式举行复工复建仪式。新德利公司负责对该项目包括1-21栋在内的剩余工程,以及室外配套、泳池、二期规划垃圾中转站等未完工的工程进行续建,并办理竣工验收及办证。
在中山中院的指导下,管理人有序开展资产追收、债权审查等工作,依法办理盛地公司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变更手续,完成项目质量鉴定工作,促成小区开工令实施。其间共召开各类涉及续建工作会议近30次,协助投资人解决了办理预售证、设立资金监管专户及涉税事项处理等大量事务性工作。
续建工程阶段性完成情况经黄圃镇城建局、复建投资人、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等各方确认后,管理人及时向债权人通报复工复建进展执行情况,向投资人移交备案资产。新德利公司在市住建局等部门的指导下,按规定完成阶段性工程,提交竣工验收备案资料。
■法治护航:多措并举助力民生保障
在盛地公司破产案中,法院指导管理人代表盛地公司处理了大量法律纠纷。据统计,管理人代表盛地公司提起房屋追收诉讼等合计30宗;参加破产债权确认纠纷等衍生诉讼合计13宗;代表盛地公司参加商业银行提起的金融借款合同仲裁3宗;就执行案件提出中止执行申请或执行异议等38宗。
这些法律措施有效保障了续建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。截至目前,项目复工进展顺利。按照施工计划,项目预计于2025年8月整体完工,并于10月至11月完成竣工验收。
“十多年了,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!”业主朱秀红激动地说。法院通过司法重整创新与实践,不仅破解了“资产冻结-复工停滞-债务恶化”的死循环,更为“保交楼、稳民生”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。随着竣工验收临近,这座曾深陷泥潭的楼盘正重焕生机。
记者 付陈陈 通讯员 朱静漪
◆编辑:吴玉珍◆二审:陈吉春◆三审:周亚平